李宪,原名李成器,是李旦的长子。早在李旦担任傀儡皇帝期间,李宪就被立为太子。可惜随着李旦禅让给武则天,李宪的太子身份也被剥夺,最终沦为普通郡王,过着相对平凡简朴的生活。他曾以为自己的一生将如此平淡无奇,然而命运却多舛。经历了神龙政变,皇位重新落回李显手中,随后李显去世,又经过唐隆政变,皇权再次回到李旦身上。身为长子的李宪,成为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人选,但为何他却两次主动让位,甘心退居幕后呢?
李宪出生于公元679年,当时的皇帝是唐高宗李治,但李治多病卧床,朝政大权多由武则天把持。李宪年仅四岁时,李治便去世了,唐朝自此进入了武则天掌权的混乱时期。李治死后,皇位最初由李显继承,然而李显因不顺从武则天,仅当了数十日皇帝,便被废黜,贬为庐陵王流放。随后李旦继位,性格温和且不争权夺利的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,完全听命于武则天。在他统治的六年中,李宪被册封为太子,然而太子的地位也如其父一般,名存实亡,处处受制于武则天。这段经历令李宪看清了宫廷斗争的残酷,尤其是在窦皇后神秘失踪之后,他对皇宫权力的厌恶达到了极点。
展开剩余77%六年后,李旦也厌倦了傀儡皇帝的生活,主动让位给武则天,退居二线,过起了普通王爷的生活。武则天即位后,对李显和李旦兄弟严加监管,始终心存戒备。初期,她计划培养自己的武氏子孙继承皇位,但在名臣狄仁杰的劝说下,武则天改变了主意,召回庐陵王李显并立其为太子。此时武则天已年迈,但仍不肯放权,导致朝中权力斗争激烈,二张政变由此发生。
在武则天的两个男宠胡作非为时,朝臣忍无可忍,最终由张柬之等人策划发动神龙政变,逼武则天退位,李显得以复位,唐朝的皇权再次回归李唐家族。然而,李显是个不称职的皇帝,他过分宠爱妻子韦皇后及女儿安乐公主,两人权力欲强烈,妄图掌控朝政。李显的死亡也与她们密不可分。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加紧篡权,甚至拉拢上官婉儿,唯有太平公主坚决支持李唐王室。
原本韦皇后与太平公主等人约定立李重茂为帝,由韦皇后和李旦辅政。但韦皇后突然反悔,图谋排挤李旦出权。李旦被排挤出局后,年轻有为的李隆基开始暗中筹谋。他依靠良好的人脉关系和自己作为李旦之子的重要身份,结识了众多军中要员和朝中大臣,逐渐积累力量。韦皇后轻视李隆基,因为他是李旦的第三子,按惯例继承资格不强,加上李宪公开表示对权力不感兴趣,她更是放松了警惕。
韦皇后的疏忽给了李隆基可乘之机。他联合军队与官员,并拉拢太平公主支持。得太平公主相助,李隆基的势力迅速壮大,许多朝臣转而支持他。在这种局势下,李隆基听从谋士建议,果断发动行动,先除韦皇后、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,收回皇权。李旦复位后,太子人选成为朝廷稳定的关键,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政治议题。
按理,嫡长子李宪理应继承皇位,古代多遵循嫡长子继承法。李旦本也倾向于按此制度立李宪为太子,但玄武门之变的血腥教训历历在目,李旦担心实力更强的李隆基会引发权力争夺,陷入两难。察觉父亲为难的李宪,主动上书请求放弃太子之位,建议让李隆基继承。他认为和平时期嫡长子继承无碍,但当下天下纷乱,应由能力强者执掌大权,李隆基在唐隆政变中功勋卓著,理应得到认可。
李宪的理由充满道理,李隆基虽试图推辞,但李旦已决心立李隆基为太子,以稳固朝局,减少兄弟间纷争。本应就此结束的继承问题,却遭到太平公主强烈反对。她深知一旦李隆基继位,自己权力将大幅削弱,故极力阻挠。太平公主先以李隆基为第三子无继承资格为由,再借口其有篡位之心频频挑拨。若一般皇帝,或许会疑心李隆基,令局势复杂,但李旦素来不喜权位争斗,干脆选择早早禅让,避免纷争延续。
太平公主的阴谋最终失败,李隆基顺利继承皇位,成为唐朝新皇帝,太平公主的命运也随之走向低谷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太平公主谋划权力时,李宪再度明确表明不愿做太子,这一次的让位,对历史走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。毕竟李宪依嫡长子身份最有资格继承皇位,若他保持沉默,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对声音将更具分量。正是李宪的果断表态,使太平公主的攻击毫无实效。
李宪先后两次主动让位,死后被李隆基追封为“让皇帝”,成为历史上一段佳话。至于他为何选择让位,原因其实简单:一方面,李宪自幼厌倦权力争斗,对皇位并无渴望;另一方面,他有清醒的自知之明,知道自己实力不及李隆基。即便一时成为太子,也难逃被李隆基取代的命运。与其上演玄武门惨剧,不如早早让位,保全自身,得以善终。
备注:图片来源网络,侵权必删,欢迎分享有趣见解。
发布于:天津市正规股票平台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